空腹吃这些小心胃里长“石头” | |||
|
|||
近年来,胃石症的病人越来越多。在我国,胃石以吃柿子、山楂、黑枣形成较多,尤其是空腹大量进食以上“美食”的吃货一族们。上个月,消化内科接连来了好几个“胃石症”的病人,无一例外,都是祸从口入,下面就跟大家好好认识一下这个因美食而得来的疾病。 胃石症,简而言之,即胃结石,因进食某种物质后不能消化排空,积聚在胃内逐渐形成的固体性结块。胃石可于进食山楂、柿子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症状,大多数病人有上腹不适、饱胀、隐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如胃石不能排出,则呈慢性间歇性反复发作,常见症状为餐后上腹部不适,两餐间缓解,体积较大的胃石上腹部可有重压感、一定程度的胃梗阻,可呈周期性恶心、呕吐,上腹部痉挛性疼痛。胃石亦可引起粘膜损伤性溃疡、出血,严重者可致胃穿孔和腹膜炎。胃石进入肠道可发生急性肠梗阻症状。有少数在上腹部可扪及光滑可移动的硬块。 很多患者会感到好奇,就会问到“胃里怎么会长石头呢?”原来,罪魁祸首竟是许多人喜欢吃的柿子、山楂、黑枣等水果。树上的柿子看着就想流口水;一些老人会觉得吃点山楂开开胃;黑枣嘛,当然认为是极好的补品,都会不经意间吃多了。在柿子、山楂或黑枣中含有一种称为“鞣质”的东西,未成熟的柿子中,其含量可高达20%。人们吃生柿时,舌头会有发涩的感觉,就是鞣质在作怪。此外,柿子中还含有树胶、果胶,人吃了末成熟的柿子后,鞣质在胃酸的作用下,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易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在胃内,而鞣酸蛋白、树胶、果胶能把柿核、蔬菜植物纤维粘合在一起,在胃内就可形成胃石,胃酸多的人吃柿子易长胃石,有些人吃一次生柿子就可形成胃石。想想看,面对比较脆弱的胃粘膜,那么坚硬的石头在里面“漫步”,您能舒服吗?可想而知,胃黏膜肯定也是千疮百孔。 消化内科经胃镜可以确诊。得了胃石症,那应该如何治疗呢?胃石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口服碳酸氢钠,通过改变胃的内环境,使石头松软、溶解、变小。胃石一般有较硬的外壳,核心较松软,越早发现治疗越容易,时间越长胃石往往越硬。早期发现口服碳酸氢钠,可使胃石变软、变小,自行排除体外。如果就诊时间晚、结石比较硬,可采取内镜下碎石、取石。对那些难治性胃石,我们采用自制钢丝切割器及钻头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极少数患者则需要手术取石。胃石一旦被清除,在经过相应的保护胃粘膜的治疗后,一周左右复查胃镜,证实胃石完全排空,就不会对身体再发生危害,不过病史较长的,形成了大溃疡,后期恢复可能要慢一点,清淡饮食很重要。 说了这么多,面对如此让人胆怯的“胃石症”,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合理的预防呢?消化内科丁吉芳副主任医师郑重地告诫大家: 尽量不要空腹、酒后吃柿子、山楂、枣以及年糕之类的食物,而且一次量不宜太多; 对胃运动功能欠佳患者,予促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蠕动,以防胃石再形成; 不要食用未成熟或未去皮的柿子; 要避免与牛奶、咖啡、海鲜这些蛋白质丰富又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同时食用; 食用柿子等容易引起胃石的水果时,不宜同时饮过热、过多的水; 吃了易致胃石的水果,进食后不久出现胃部症状,包括反 复上腹痛、恶心、呕吐、嗝气、黑便等,应警惕胃石症可能,及时就诊。 柿子味美,山楂酸爽,爱美食更要呵护我们的胃!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