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抗击新冠肺炎,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策略 | |||
|
|||
|
|||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或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自己不能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便叫做心理危机(crisis)。所谓心理危机就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一般来说,确定危机需符合下列三项标准: (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行为和躯体等方面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3)当事人或病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
心理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新冠肺炎 心理干预策略
当前流行的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播性很强的感染性疾病,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某些不良心理反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新冠肺炎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已经采取了有力措施,对确诊和疑似病人进行了隔离和治疗。刚进入隔离病房的病人,由于恐惧、孤独,处于急性应激状态,部分病人会出现心理障碍。许多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时面临被感染的危险,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也属于自然现象。因此,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必要的和适宜的心理干预势在必行。
根据所处环境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可以把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分成以下几类:新冠肺炎确诊者及疑似者;接触者,如家属、同事、朋友等;救援人员,如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者;社会公众。
(1)为了帮助医护人员减轻应激反应的影响,建议在上岗前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进行应激的预防性晤谈。集体晤谈目的是: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2)让他们了解对于灾难事件的正常反应。没有一个人面对像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事件会无动于衷;强烈的悲伤、哀痛和愤怒是对于异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如果工作没有结束你可能并不愿意离开现场;你可能会用你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来克服应激和疲劳;你可能认为不需要休息和恢复的时间。
(3)出现以下迹象时,表明可能需要得到心理帮助:思想交流出现困难;难以记住指令;维持身体平衡出现困难;经常为小事发生争执;难以做决定;注意范围狭窄;不必要的冒险行为;肢体发抖、头痛、恶心;视野变小或听力模糊;感冒或流感样症状;定向障碍或精神混乱;注意集中困难;无目的动作;容易受挫折;难于解决问题;下班时难以平静下来;拒绝执行命令;拒绝离开现场;增加使用药物或酒精;比平时显得笨拙。
(4)积极应对应激的方式有:限制工作时间,每天不超过12小时;转换工作岗位,由高应激岗位转换到低应激岗位,如果行得通的话,从现场转到常规岗位;通过单位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喝充足的水,并多吃有益健康的食品如新鲜的水果;有可能的话经常离开现场进行短暂的休息;谈论你对所见所闻和从事工作的感受;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参加纪念活动、典礼及使用一些物品作为表达情感的方式;与另一同事结伴,这样可以互相监督对方的应激反应水平。
(5)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如突然调动岗位、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某同事死亡、病人死亡、病人自杀等等,应请专业人员进行严重事件集体晤谈。
(1)宣传疾病的正确知识,及早观察治疗是最好的时机。 (2)为人为己,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3)服从大局的安排。 (4)以适应性的行为和非破坏性的行为减少应激。 (5)换一种心态生活,对隔离状态的生活进行新的意义解释和理解,如当成一次休息的好机会等。
原则:正确宣教,说服被隔离者服从大局、采取必要的防护。同时提供理解、支持与安慰,疏解精神压力,及时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
面对公众出现的种种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关于新冠肺炎和心理知识的科普宣传,指导公众调整心态,使他们能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做好防护,渡过心理难关。
(1)了解“新冠肺炎”性质,掌握流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要认真看电视节目和正规媒体关于“新冠肺炎”的报道,不轻信传言。在“新冠肺炎”的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不要因为报道的频繁就认为这个病有多么可怕。我们的报道无论说多少遍,它的实际严重程度都不会因为报道的频繁而加重。频繁的报道应能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没有必要因报道的频繁而产生恐慌心理。尽力做到重视防控,又不过分恐慌。
(2)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由于病毒是微小的,肉眼是看不见的,感染病毒者是谁,也是我们无法分辨的。这使得大家在如何躲避危险方面有很多担心,对于躲避“新冠肺炎”感到困难,这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指导的要点是,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只要我们认真做好防护,就可以避免感染“新冠肺炎”。只要我们认真做好防护了,我们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担心。而有的人,不敢去超市,不敢去市场买菜,在家泡方便面。要让大家知道,这样太多的逃避,这些不适切的行为,会导致我们吃不好、睡不好,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对身体健康和预防“新冠肺炎”是不利的。
(3)有症状及时就医。 只要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无论是否染上“新冠肺炎”,都要积极到医院就医。因为,目前医院都是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不会因为去医院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相反,即使真的患有“新冠肺炎”,如果讳疾忌医,不去看病,就可能失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更可能传染给身边的人,特别是家人。
(4)若确定与“新冠肺炎”病人有过接触,一定要注意自我隔离和防护。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不管你现在是否能够确定已经染上“新冠肺炎”,不要存侥幸心理,一定要先戴上口罩,主动与其他人隔离。一旦发现自己出现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5)接纳恐惧、紧张、焦虑情绪。 面对“新冠肺炎”,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情绪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认为自己是软弱的、意志不坚强的,认为这些情绪是不应该出现的,因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克制和压抑,这样是不利于心身健康的。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这些情绪反应。当出现这些情绪反应时,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能够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看别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情绪反应,这样做能使这些情绪反应很快减弱下来。
(6)与他人多交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 在“新冠肺炎”流行的时期,我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孤立无援。这时可以多与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增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无防护的面谈,如果要面谈,则一定要戴口罩、不握手,距离不要太近。我们更鼓励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完全可以避免人际传播。
(7)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积极行动,避免消极行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要积极地看待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该学习就学习,该工作就工作,尽量采取在家远程学习和办公的方式,并注意放松自己,适当进行休闲和个人娱乐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聚会。用积极的行动使自己从恐慌中走出来,要特别注意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过分依赖他人、指责抱怨、转移情绪等不良应对方式。特别注意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保证睡眠,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更要注意不要出现发脾气、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
(8)必要时,找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当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持续存在并难以承受时,建议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找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获取帮助。
原则:帮助获取关于“新冠肺炎”流行的客观资料,掌握正确的防护手段,了解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和身体反应,接纳不良情绪反应,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发现新的生活意义,积极行动。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信谣,不传谣。
(说明:该文结合当前的新冠肺炎防控实际,由非典时期的文章和工作经验整理而成)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