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中人,直面挑战——120调度人员的使命与担当 | |||
|
|||
|
|||
2020年的开局,与往年不同,新冠肺炎全国蔓延,危难之际,医务人员服从组织安排,毅然选择了"逆行",全国各大医院的四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冲锋在一线。与此同时,有这样一群“白衣战士”—120指挥调度员,坚守在岗位,下达急救指令,守护着市民的生命健康。 淄博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作为全市院前急救调度的枢纽,成立之初市领导就寄语我们:“120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一条生命线”。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时,调度人员都明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方面承担了日常的急危重患者的救治,一方面要做好疫情防控时期发热患者的调度工作。 1月下旬以来,淄博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积极应对新冠疫情,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的标准,先后5次更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郭平主任以各种形式带领全体职工学习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方案,进一步规范指挥调度工作流程,调度人员熟练掌握全市发热门诊的设置以及收治发热病人的定点医院,在受理呼救电话过程中,做到”三步问询,二个提醒”。 日常工作稳扎稳打,细心问警,耐心解答。这天晚上,调度员徐琳琳值班,接到张店某小区一位母亲打来的电话,她很焦虑:“我的大女儿从武汉放假回家现在发热,家里还有一位小宝三岁,孩子的爸爸值班,我需要急救人员接大女儿去医院检查,可是我家中的三岁小宝没有人看,我该怎么办?”。调度员认真询问大女儿的体温及症状,同时安慰这位母亲先不要慌,指导她找出口罩,正确佩戴,请家里的爷爷奶奶照看小宝,并迅速安排定点医院的急救人员去接。 那天晚上,接到火车站预检人员报警,一位旅客从北京坐火车到了青岛,从青岛又到了淄博,出站口测体温37.8℃,需要救护人员出诊。调度员孙琳迅速派车出诊,并叮嘱出诊人员一定做好个人防护。回拨报警电话,告知呼救者已经派车,医务人员出诊前需要穿防护服,时间可能会稍长,指导病人戴口罩,与他人保持1米开外的距离。 同样是夜班,在淄川某小区,一位孕妇报警:“120吗,我是一名孕妇,现在我破羊水了,需要到矿务局医院生产。” 调度员李田问:“请问您最近去过外地或者接触过外地人吗?” “没有” “请问您周围有没有发热病人或者诊断为新冠肺炎的病人?” “我是一名隔离人员,同确诊病人在卫生室有过接触。” ------ 问警时对每一个呼救者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是调度科新增加的工作规范,为出诊人员提供第一手的流行病学资料,我们多问两句,调度就会更精准,急救人员就会更安全,令我们欣慰的是,虽然增加了问警内容,报警者都能理解和配合。 疫情期间不断更新着工作流程,以更好应对疫情的变化。每位调度员都认真负责地接听着每一个电话,面对焦急的呼救者,我们一方面用规范用语处理着警情,另一方面安慰着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还要耐心叮嘱出诊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我们是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连接者。我们的工作虽然不与病人面对面,但是我们接听的电话那一刻就与患者建立起了联系,您以电话相托,我定以真心相助。 春节是团聚的日子,有些同事回家过年,返回岗位按照政策要求居家隔离,值班人员减少,淄博120人充分展示了能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风格。三个班次的人员倒班,连轴转的工作模式,越在困难的时刻,越能显示出每个人的担当精神。 李爱英50岁了,奋战在倒班的一线。孙琳也一样,47岁,并不年轻的年龄,但却有着年轻人的干劲。她们两人的爱人碰巧又都是感染科专业的医生,在这场疫情中奋战在一线直面病人,一个多月了没有过一天的休息。她们克服自身家庭的不便,没耽误过一天的工作,她们表示要全程参与这场战役,绝不中途掉队。 聂爱婷是一位怀孕九个月的准妈妈,家与单位距离最远,疫情发生之后,市内公交车停运,单位安排她在家轮休,当值班人员不足时,问她能不能上班,她说“我是党员,我能行!”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挺着笨拙的大肚子,对班次从不提任何要求。让人高兴的是,前几天她刚刚做了妈妈。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同事很多,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抱怨,不喊累,体现出淄博120这支队伍巨大的凝聚力,团结力和战斗力。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淄博120人直面挑战,勇担使命,坚守岗位,为打赢这场艰难的阻击战,默默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