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那么多项,只要看懂这 3 项就够了 | |||
|
|||
|
|||
血常规是我们生病去医院最常做的检查,一般情况下(宝妈)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指标有: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工具。测定的主要作用是判断是否贫血;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就是凝血,减少或增多都会引起出血或血栓等问题,一旦血小板高于1000或低于70时应当引起注意;白细胞也称为免疫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它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细胞。一般情况下白细胞高大多代表细菌感染,低代表病毒或支原体感染,但是异常增高或减低,甚至超过5倍、10倍就另当别论了;化验单上:“↑”或者“H”提示结果高于参考值;“↓”或者“L”提示结果低于参考值。宝宝每个阶段的正常值都不同。血常规化验单上,大部分参考值都是成人标准参考值,所以建议宝妈们在拿到化验单后做到心中有数,将化验单结果结合医生的临床建议,综合判断宝宝的疾病。 血常规: 协助判断发烧感染原因的辅助手段 孩子感冒发烧,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也有,但比较特殊)。 血常规,是医生用来进行孩子发烧感染类型判断的重要指标。 在密密麻麻的血常规单中,有三个指数的变化是医生比较关注的——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家族成员比较广大,其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是主要成员之一。 这两类细胞长得不一样,功能也是大不相同。 淋巴细胞:应对病毒的强大防线 我们先来说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身体内一道强大的病毒防线。 病毒进入体内后,会利用自己身躯娇小的天然优势,狡猾地侵入在人体细胞中,进行自我繁殖,不断地繁殖和狂欢,攻城掠地,超级嚣张,直至把宿主细胞破坏。 而淋巴细胞会识别已经成为「行尸走肉」的细胞,一旦嗅出「病毒」的气味,就会立刻集结起来,号召更多的兄弟加入这场战斗。 为了彻底杀死病毒,淋巴细胞能直接把被感染的细胞杀死。 再把暴露出来的狡猾病毒清理走。 中性粒细胞:和细菌战斗的英雄 中性粒细胞,则是对付感染的一名干将,它的宿命的死对头是——细菌。 人体一旦发生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就会前来应战。 细菌不像病毒那么娇小灵活,不能藏身在细胞里,只能把自己直接暴露出来。 一旦细菌进入人体胡作非为,中性粒细胞就开始了军备竞赛,不断扩充军队,和细菌战斗。 说到这里,可以用课代表笔记来总结一下: 如果中性粒细胞增多,那么孩子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只是淋巴细胞增多,孩子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医生如此费劲去分辨这两种感染是为什么呢? 判断感染类型,慎用抗生素 如果是病毒感染,绝大多数病毒感染是不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可以自愈,对症用药缓解症状就行。在造成感冒的类型中,近 90% 都是病毒感染。 如果是细菌感染的话,中性粒细胞也有弱不抗敌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抗生素来帮忙了。 怎么去分辨抗生素呢?名字中含有西林、头孢、霉素、硝唑、沙星的药物,起这些名字的绝大多数都是抗生素。 在「中性粒细胞」和细菌的战斗陷入僵局的时候,一剂抗生素就是天外来兵了,但也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需要用到抗生素。 很多家长会一看就孩子发烧感冒,就给孩子吃来一粒抗生素「压一压」,心想: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只要感冒了就给娃吃药呗,省事儿又方便。 真的是这样吗? 要知道,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束手无策,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果在判断不明的时候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会造成对肝、肾的损耗,持续滥用抗生素,还会催生出一种可怕的怪物——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是指具有多重抗药性的病原体,即使用了很多种抗生素,也无法把它们杀死。 简单来说,感染上了超级细菌,就接近于「无药可医」。 最后需要说的是,以上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血常规的相关常识,理解医生的诊断,避免擅自用药。 但血常规结果不能作为绝对的判断标准,只是医生协助判断的方法。 病毒感染也会后续合并成细菌感染,一些特殊的病毒感染例如说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血检单中也会显示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 疾病的诊断,不是只看血常规报告那么简单,还要结合临床的症状。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