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个关于补钙的疑惑,你肯定听过 | |||
|
|||
|
|||
「补钙」这个词, 在各类患者中都是一个高频词汇。 骨折了?赶紧补补钙; 腰酸背痛?赶紧补补钙; 怀上了小宝宝?赶紧补补钙…… 只要涉及和骨骼相关的健康问题, 「补钙」就是绕不开的干预措施。 而无论是骨科、内分泌科、妇产科……各科医生逃不开的,是患者面对补钙问题的多种花式困惑: 医生,我有结石还能补钙吗? 医生,多吃点钙片骨头能不能变硬? 医生,怀孕补钙会不会孩子头太大不好生? …… 这些问题是不是特别耳熟呢?这篇文章,总结了患者经常提及的 3 个补钙误区,结尾还有终极补钙教程哦。 误区 1:「都有肾结石了,不能再补钙了」 真相:缺钙反而有结石风险 「我都有结石了,身体里钙肯定很多,绝对不能再补了!」许多患者把肾脏当成了身体的「下水道」,以为补钙之后,钙会在肾脏里「堵塞管道」,形成疼痛难忍的肾结石。 其实不然。在肾结石中,草酸钙结石是常见的一种,而钙和草酸,基本上都是从食物中摄取的。身体从食物中吸收越多的草酸盐,肾结石的风险就越高。而合理摄入充足的钙则可以减少草酸吸收,预防草酸钙肾结石形成。正确的补钙,和肾结石并没有直接关系。 相反地,缺钙有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结石。当从食物中摄入的钙减少,消化系统里的草酸盐无法形成草酸钙结晶,有可能进入体循环,而与此同时尿钙的重吸收也会加强。草酸盐与钙在肾脏中相遇形成草酸钙结晶,聚沙成塔,最终就会变成肾结石。 误区 2: 「补钙补多了,骨头会变得特别硬」 真相:身体比你想的要聪明 很多人觉得口服钙剂或者食物中的钙质,都会完完全全地进入骨骼。但其实,钙在我们身体里有多重用途,补钙 ≠ 补骨头。 人体内约有 99% 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除此之外,钙还参与其他生理过程,可以调节神经功能和肌肉细胞的兴奋性。含有钙的食物 / 营养补充剂进入消化系统后,钙元素首先会被小肠吸收,其中空肠对钙的吸收量最大。钙被人体吸收后若不能及时转化为骨质,就会被代谢并排出体外。在人体内每天约有 20%~30% 的钙会通过粪便、尿液及汗液排出体外。 我们的身体还是很聪明的,会根据自身需要的情况来决定钙的吸收量,而不是吃多少补多少,更不会造成「骨头特别硬」的情况。 误区 3:「孕妇补钙,孩子骨头太硬会不好生」 真相:孕妇补钙不会增加分娩难度 众所周知,孕妇要注意补钙,但也有人担心孕期补钙导致胎儿骨头过渡发育、胎盘钙化,对分娩造成影响。 其实这都是多虑的。对胎儿而言,头部是最大的部位,也是分娩时期骨性成分最多的的区域。而胎头具有可塑性,在分娩过程中可轻微形变便于娩出,并没有胎儿骨头太硬而难以分娩的说法。 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母体是胎儿钙质的全部来源,如果钙摄入不足,甚至有可能会动员自己骨骼内的钙质来满足胎儿的发育,导致骨密度的下降。中国孕产妇们的钙质摄入情况不甚理想。成都地区的调查显示孕妇的平均钙摄入量仅达推荐量的 26.02%,孕早期钙摄入不足者占比高达 75.59%,随着钙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到了晚期甚至 97.00% 的孕妇钙摄入不足。 为了宝宝发育和母亲的健康,孕期补钙需要足够的重视。 那么,补钙到底补多少呢? 在既往的调查中,我国居民普遍处于缺钙的状态:各年龄组钙的摄入量均较低, 大多数人的摄入水平只达到适宜摄入量的 20%~ 60%,青春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是钙缺乏的重点人群。关于各类人群的每日钙推荐摄入量,我国营养学会给出了推荐(表 1)。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可能通过合理膳食摄入充足的钙,摄入不足时可给予钙剂补充。 合理膳食是获取充足钙质的基础。建议摄入富含钙质、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 0.8~1.0 g/kg,并每天摄入牛奶 300 mL 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另外,还应该食用适量深绿叶蔬菜等其它富含钙的食物以满足机体需要。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