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市级机关医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系列之刺络放血 | |||
|
|||
|
|||
【刺络放血的历史溯源】 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中,身体某一部位偶然的被尖石或荆棘刺伤出血,虽然痛苦但是身体另一各部位的疼痛却意外地得到减轻或消除。在劳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随着铜铁器的出现,秦汉时期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具。在《内经》中称为“九针”。古代的九针是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医疗器具,其中用于针刺放血以治疗疖肿、热病、泄泻等疾病的“锋针”,就是现代用与的三棱针。 中医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 【刺络放血的临床应用】 1、退热作用 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了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2、止痛作用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内有疼痛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的壅阻的局面。临床许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应用放血疗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3、解毒作用 中医所说的解毒作用,是指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放血不仅能使侵及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展与再生。 4、泻火作用 火热内扰,可致多种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5、消肿作用 肿痛多由于气滞血涩,使经络瘀滞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6、止痒作用 痒是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的表现,故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气,使血脉流畅迫而风邪无所留存,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7、缓解麻木作用 气虚不能帅 血达于四末,或者血虚失于濡养,则往往出现麻木的症状。用毫针点刺患侧肢体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疗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气至的理论为指导的,效果较好。 8、镇吐作用 急性呕吐多属胃热炽盛或肝气横逆犯胃或食滞停留,放血能泻热平肝逆,并有疏导肠胃积滞下行的作用,故能镇吐止呕。 【刺络放血后的注意事项】 针刺放血后有以下注意事项: 1、避免针刺部位立即沾水,如洗澡等; 2、注意针刺部位保暖; 3、严密观察患者状态,及时有无不适症状,如头晕等; 4、部分对针刺敏感的患者,应观察半个小时,确认无碍后方可离开。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