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当日,2022年“最美医生”中的5位代表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从医多年,什么最让他们感动?什么最让他们自豪?什么最能激励他们?答案在他们的讲述中…… 最好的礼物 “2020年到武汉支援抗疫,哪位患者给您印象最深刻?”面对记者的提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一时难以给出答案。在武汉奋战了56个日日夜夜,救治了129名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该说谁呢? “可能最难忘的还是小飞。”丁仁彧介绍,当时危重症患者小飞只有35岁,他的女儿也只有4个月大。他的妻子每次给医生打电话时都流着泪,拜托医生一定要想办法。 当时,小飞双肺有磨玻璃阴影,很快出现了白肺、气胸。丁仁彧和同事对他进行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胸腔闭式引流术,但还是不能提高其血氧水平。“我们给他做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同时成立了ECMO救治小组和特护小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一定要让他活。”救治过程中,小飞经历了感染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上消化道大出血、多部位血栓甚至脑出血等并发症,丁仁彧和同事们一次次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最终小飞转危为安。 “小飞的救治过程,是我们重症医疗队在武汉甚至在后期抗疫中的一个缩影,也充分体现了重症人对于生命至上的不懈追求。”丁仁彧说,来参加见面会的前一天,小飞的爱人和宝宝发来一个微信语音,祝他节日快乐。丁仁彧把手中的话筒对准手机扩音,稚嫩而响亮的童声随即传出:“哥哥,你好帅!我们一起继续加油吧!” “这是今年医师节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丁仁彧说。 最高的礼仪 “在藏区工作了20多年,我跟这片草原和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马文义说,泽库县平均海拔3700多米,牧民居住地分散,他刚到时当地医疗水平较低。自己能留下来、越干越好,源于一个小小的细节。“给当地老百姓诊疗、做手术的时候,他们见到我都会把帽子摘下来。”马文义解释,摘帽在藏区是最高的礼仪,那一瞬间他很感动。 藏族同胞的尊敬和信任,给了马文义苦干实干的动力。“县人民医院的能力建设很重要。”他解释,在地广人稀的藏区,如果县级医院无法处理急症、危重症,患者需要转运到上一级医院,路途的遥远很可能会导致生命终结。“所以,我们这几年在急救和建立高危孕产妇中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医院的手术团队、麻醉团队、急救团队、妇产科团队等不断地学习再学习。”马文义自豪地表示,去年,泽库县人民医院的三级、四级手术已经占到总手术量的34%,“这在青南牧区是属第一的”。 他还介绍,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藏区的医疗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把人才送出去培养,把老师请进来讲学带教……现在,我们自己有了‘带不走’的人才团队。” 最多的倾诉 “20多年来,我的手机里储存了1000多个患者和家属的电话,当然也会有很多的微信。现在患者年轻化了,我们开通了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全国甚至海外的病友提供咨询。”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艾滋病治疗中心主任胡敏华觉得,能入选“最美医生”,可能是因为她听取了最多倾诉,真心地接纳并抚慰了那些脆弱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家属。 “2000年,我所在的医院被确定为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我被任命为首任护士长,开始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胡敏华介绍,很快,她发现很多病友因为患艾滋病感到恐惧无助,有一些过激的行为。所以,她开始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帮助。她带领科室的护士做心理疏导,发动依从性好的病友成为同伴教育志愿者,牵头设立艾友温馨家园,定期开展线下科普宣教。 “新发的病人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和病耻感,常常会选择不告诉家人,也不和朋友倾诉,导致其没有倾诉宣泄的出口。对此,我们就开通了一个热线电话,每天保持电话的畅通。”胡敏华说,这就是她手机里那些患者和家属电话的由来。多年来,胡敏华和同事们挽救过一心求死的青年,也支撑过濒临崩溃的家庭,更帮助很多恐艾者和未确诊人群消除恐惧。此次来到见面会,胡敏华从倾听者变为倾诉者:“我想和大家说的是,艾滋病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大家要科学认知艾滋病,给予病人更多的支持和关怀,为他们创造更宽松、更温暖的生存环境。” 最灵的药水 “作为医院院长,您平时工作繁忙,为什么还愿意抽出时间、精力做科普工作?”面对记者的提问,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笑了:“对于青少年近视防控,大家都希望能有种神乎其神的眼药水。健康科普就是最好的防护眼药水。” 周行涛坦言,从医30多年,他非常显著地感受到,近视者越来越多,近视手术越做越多,并且近视者出现了低龄化、高度近视发展的趋势。“因此我觉得,关口必须要前置,把‘防’的源头抓住。” 在周行涛看来,面对青少年做科普,要非常亲切友好。“我们成立儿童‘近视小飞侠’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好评。”周行涛还强调科普的专业性,“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周行涛近视防控小分队’,用专业性、科学性做好科普”。 小分队成员走进社区、学校、图书馆等场所,开展线上线下的科普活动。“我们这样做下去,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手术越做越好但是越做越少,因为我们防住了源头。” 最后的胜利 “去年9月18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从中国疾控中心和各地疾控机构中,遴选了在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分析、实验室检测等方面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专家,组成了这个队伍,有300多人。”作为此次获得“最美医生”团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的代表,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卢金星介绍,其实早在疫情初期,这支队伍里的专家就已经开始参与流调工作。 “队伍成立以后,坚持平急结合的原则。平时注重提升能力,随时备战;一旦哪个地方发生疫情,会响应国家统一调度,迅速赶到现场,进行疫情处置。”卢金星表示,“同志们从疫情发生到现在,要么在防疫一线,要么在集中隔离,有的甚至一年中2/3的时间都是这样过来的。” 疫情发生后,怎样快速集结开展流调工作?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在流调中如何体现?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传统的流调还有作用吗?见面会上,面对记者的一连串问题,卢金星对答如流。对他来说,这些工作无需梳理、回忆,至今仍在进行。 “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结束,就像一场战争,我们打赢的只是一个一个的战役。”卢金星最后强调,“抗疫是人民战争,除了专业队伍发挥作用之外,还需要全体人民参与。我相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