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疾病预防控制(卫生防疫)工作70年——应急先锋 | |||
|
|||
|
|||
岁月无声,青史有痕。1953年12月,淄博工矿区卫生防疫站,成为全省第一批建立的10家卫生防疫站之一,是卫生部命名的全国首批“地市级一等卫生防疫站”。七十年来,一代代疾控(卫生防疫)人栉风沐雨、信念如磐、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勠力同心谱写了璀璨夺目的辉煌篇章。 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特别是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甲型H1N1流感防控及第二十二届省运会疾控保障、“利奇马”台风灾后防疫、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等历次战斗中,淄博疾控(卫生防疫)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冲锋在前,是一只“能打硬仗,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 1976年,河北唐山地区发生大地震,吕升昌同志参加了山东赴唐山抗震医疗队淄博中队救援,在地震灾区参与卫生防疫工作,顺利完成任务。 1998年9月,长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于宪良、吕术荣两位同志参加了山东省第二批、淄博市首批防灾医疗队,赴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帮助灾区人民救灾防病,并带去了价值一万元的消杀药品,圆满完成了救灾防病任务。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全国,编印发放数十万份宣传材料,先后对55万辆(次)公共交通工具进行消毒,对20余万流动人口进行检测登记,对2852名发热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过7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取得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淄博市委分别授予“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心组织捐款8.3万元,立即组建抗震救灾预备队,先后派出四批共19名队员分赴四川绵竹、北川重灾区进行灾后卫生防疫和疾控体系重建工作并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好评。 2009年,在抗击甲型H1N1流感工作中,积极采取“内防扩散、外堵输入”相结合的防控策略,举办全市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实战模拟演练,强化健康教育宣传,及时落实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切实做好病例流调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确保了省运会顺利召开。 2016年,淄博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赴西藏日喀则市昂仁县开展包虫病调查工作。调查队共完成了国家规定的8个目标村(实查17个村,一所中学和三所小学)1600人B超体检、160户基本情况调查、160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和160份犬粪样品采集的调查任务。他们还利用调查时间为当地中小学老师等非目标人群免费进行查体208人次。 2019年末新冠疫情发生,中心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立足于有、关口前移、多重屏障”纵深防御策略和“动态清零”防控总方针,制定、修订中心新冠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建立新冠疫情长效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明确部门职责、理顺工作流程,实时实现平急转换。持续关注新冠疫情动态,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支撑,参与并指导各区县对200余起输入疫情及关联病例,20余起较大规模疫情进行调查处置。成立协查工作专班,做好全市协查工作技术支撑,全力做好新冠病毒感染密接等疫情重点人员协查追踪工作,累计处理反馈协查函86599份,梳理重点人员82631人,累计追踪密切接触者、次密接63983人,确保密接追踪管理“零疏漏”。统筹全市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报送,科学开展研判分析,累计撰写新冠疫情分析简报200余期,研判全市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情况。2020年以来,先后向市委指挥部提交技术方案和专业建议20余个,制定指导性文件50余份。分别派出工作人员驻守进口冷链转仓与进口非冷链专班,全面指导落实预防性消毒与各项防疫措施。2022年,成立流调指导组和八个工作组,对口指导各区县规范、高效开展新冠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市疾控中心累计派出25批次131人次专业人员,圆满完成武汉、新疆、西藏以及省内相关地市疫情防控支援任务。 近年来,全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稳定,覆盖全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初步形成。全市传染病网络报告覆盖率达到100%,传染病综合报告质量逐年提高;慢性病监测报告系统不断健全,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肿瘤随访登记等慢性病监测体系基本建成,成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心脑血管病发病登记报告系统在沂源试点运行;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9家疾控中心开通了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网络报告数据质量和数量逐年提升;全国食品污染物填报系统、全国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数据汇总系统等四大网络直报系统稳步运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