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到2025年提供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和文化产品 | |||
|
|||
|
|||
4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及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有关情况。 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系列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方案明确实施中医药文化工程的指导思想、基本思想和总体目标,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传承创新,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统筹协调。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为优质,传播体系趋于健全,公民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海外传播更为广泛。 方案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主要围绕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全面构建中医药文化弘扬体系,推动中医药深入融入广大群众生产生活。 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建设机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邢超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建设机制。在“十三五”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实施了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会同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二十余个部门组织了“中医中药中国行”主题活动。进入“十四五”时期,八部门联合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汇聚整合,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得到了切实加强。 二是持续丰富中医药文化活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各地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巡讲直播,文化作品征集,知识大赛等多种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打造了一批全国联动的中医药文化活动。自“十三五”以来,各地累计举办各类中医药文化活动2.8万余场,参与辐射人数超过1800万。 三是不断优化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创造中医药文化产品的内容、形态和传播渠道,指导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纪录片、影视作品、主题展览、文化科普图书等,也探索了“中医药+动漫”的传播形式,推出了“灸童”“河洛”等动漫IP和相关的文创产品。加大新媒体平台产品策划创作的支持指导。 四是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播平台建设。在全国各地推动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推动基地和场馆面向群众,提供更为多元的中医药文化服务。 促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陈峥介绍,目前全国有中医药类博物馆83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二级5家,三级3家,其他74家博物馆都没有定级。为了促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以建立中医药博物馆体系为重点,统筹推进了各项工作。 一是成立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机构,承担中医药文物、藏品、见证物的收集、保护和研究,举办了中医药陈列展、巡回展,组织开展中医药文物藏品、传统知识的保护推广,组织开展中医药历史文化、古籍文献的保护研究,组织开展中医药博物馆文化创意,国际交流等活动,积极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选址建设,高水平的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体系的龙头。 二是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开展数字博物馆前期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建设目标和重点工作内容。 三是启动《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扣中医药博物馆文化属性,绘制全国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全景布局图。 构建中医药古籍工作体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陈榕虎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加强古典医籍精华梳理和挖掘”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与利用的重大工程,构建起中医药古籍工作体系。 实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出版了416种中医药古籍。推进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医藏》项目,拟影印出版2289种经典医籍,目前首批“养生卷”74种医籍已经正式出版。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专项”等项目,致力于培养一批古籍整理研究的专业人才,制定一系列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开展了40个病种的古籍文献专题研究。利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改善全国中医药行业古籍馆藏机构的馆藏条件,提升古籍保护能力,修复了一批破损的珍贵医药典籍,同步推进了古籍的数字资源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医典藏”等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平台。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