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甘油三酯”意味着什么?如何控制?
「甘油三酯」跟5种病有关,超过这个值就该控制了 | |||
|
|||
|
|||
我们常说的血脂,包括两种主要成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相较于胆固醇水平异常,很多人查出甘油三酯超标后未足够重视,给一系列慢性病发生埋下了隐患。 不久前公布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指出,进行有效、长期的高甘油三酯管理,不仅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还能减少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高甘油三酯”意味着什么?如何控制? 甘油三酯多高才算“高”? 甘油三酯其实就是脂肪,也就是“油”的学名。我国2007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关于甘油三酯的判定标准为: <1.70毫摩尔/升为适当水平; 1.70~2.25毫摩尔/升为边缘性升高; ≥2.26毫摩尔/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我国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逐年升高,患病人群涵盖了所有年龄段,40 岁以上人群甘油三酯升高(2.26毫摩尔/升以上)的患病率为22.4%,但人们对它的熟悉度远不及“高血脂”“高胆固醇”。 《共识》执笔人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谢坤介绍,血脂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前者主要用于合成细胞和激素,后者用来储存多余的热量。 由于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多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重视胆固醇水平。但有些人在控制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后,仍会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患者应在控制胆固醇的同时,关注甘油三酯升高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高甘油三酯和5类病相关 与高胆固醇血症相比,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各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涉及面更广。《共识》指出,高甘油三酯血症与五类病相关。 心血管疾病 虽然甘油三酯不具有直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但甘油三酯脂蛋白可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急性胰腺炎 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胰腺局部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pH值和微环境发生改变,发生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钙超载等,进而导致急性胰腺炎。 肥胖及糖尿病 高达50%的超重和肥胖人群会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往往还伴有高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水解增多,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另一方面,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升高,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细胞凋亡,从而促使 2 型糖尿病发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在营养过剩、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虽增多,但甘油三酯的合成远超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甘油三酯逐步在肝细胞胞浆内沉积,这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 慢性肾脏病 甘油三酯升高有可能引起慢性肾脏病,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共同存在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高达44.4%。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脂肪酸合成增加,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受到抑制,导致甘油三酯降解减少,进而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 降甘油三酯,饮食是重点 很多因素都会导致甘油三酯增高,如摄入过多油脂和糖、饮酒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肾病综合征和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导致甘油三酯增高;妊娠状态、某些药物也会影响甘油三酯水平。 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原发基础疾病,是降低甘油三酯的基础。对于不同甘油三酯水平的人群,解决方案不同。 甘油三酯轻度升高(1.7~5.7毫摩尔/升): 排除继发性因素后,首先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如果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可选择他汀类药物、欧米伽3脂肪酸、贝特类药物治疗。 甘油三酯重度升高(5.7毫摩尔/升以上): 除改善生活方式外,重点预防急性胰腺炎。建议服用贝特类药物和/或欧米伽3脂肪酸。 无论甘油三酯水平是轻度升高还是重度升高,生活方式干预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基础。 调整饮食结构 在血脂四项指标中,最易受饮食影响的就是甘油三酯。摄入的脂肪多一点,甘油三酯就会升高,少吃高脂食物就会下降。 控制总热量,保持正常体重。坚持低脂饮食,既要少吃动物性脂肪,也要注意减少烹调用油,少吃油炸、烧烤食物。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少摄入含精制碳水化合物及添加糖的食物,例如做菜时不加蔗糖、少摄入甜品和含糖饮料等。 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鱼虾、去皮禽肉、豆制品、低脂牛奶、蛋类是比较好的选择。 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入。推荐每天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需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患者,应避免吃糖分较高的水果。 限制饮酒,酒精摄入量不超过30克/天,甘油三酯重度升高者需要完全戒酒。 坚持适量运动 每周要坚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运动项目,跑步、游泳、跳有氧操、跳绳皆可。超重和肥胖者应适当增加运动量,将体重降至合适的水平。 医生强调,高甘油三酯血症属于慢性病,不论是改善生活方式还是药物治疗,都需要长期坚持。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