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
科室间强强联合,助力“肺动脉高压(PAH)”诊疗质量提升——市中心医院“肺动脉高压”多学科研讨会举行

发布日期:2024-01-24 08:52:04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4年1月13日下午,淄博市中心医院东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举行“肺动脉高压”多学科研讨会。会议邀请山东省PAH专科联盟负责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纪求尚教授及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风湿免疫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血管外科、心脏超声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诊疗指南、超声、CT及MRI检查特点等,提高对肺血管疾病的了解和认知,规范了其诊治流程。

东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尹波从前几天一位16岁患者的曲折诊疗过程谈起。这是一名严重肺动脉高压伴右心衰竭患者,其复杂的病情牵动了多个科室专家的注意力,通过大家的不断抽丝剥茧,逐渐明确了其诊治方向。尹波向大家介绍了MDT在“肺动脉高压”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将MDT的理念贯彻至每一位肺高压患者的治疗始终,各科室能够尽早、及时地发现病因,从而将患者的发病率降到最低,取得最大的临床获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求尚教授对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超声影像学特点、规范化诊疗进行了系统阐述,风湿免疫科魏巧凤医师讲授了结缔组织病相关的PAH诊治流程;放射科祝令称医师介绍了PAH的CT特点,血管外科、超声医学科等科室分别进行了典型病例分享,各位医师针对在肺高压诊治过程中的困惑与在场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大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从不同角度阐释对PAH的理解,希望通过多学科强强联手,及早发现并明确PAH病因,达到精准化“靶向治疗”,改善其预后不佳的现状。

肺动脉高压(PAH)

肺动脉高压(PAH)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典型的多学科疾病,具有异质性高、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疾病,但是社会知晓率依旧非常低。据统计,超过95%的人没有听说过肺动脉高压(PAH),已确诊的患者90%都遭遇过误诊。因为PAH早期症状没有特异性,起始发病症状也许就是呼吸困难、全身不适、疲劳、运动不耐受或者胸痛等。即使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与其它心肺疾病相似。若不能及时得到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患者在2-3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可能死亡。其中特发性PAH如不加以治疗,中位生存期只有2.8年,很多患者在漫长的诊断过程中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疾病进展到后期才被确诊,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死亡率极高。由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5日定为时间PAH日,呼吁全社会加强对这种疾病的关注。

鉴于PAH诊疗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多学科的合作诊疗能够为患者获得更多的治疗手段,希望这一模式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得到推广,让更多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从中受益。

淄博市中心医院东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从2020年开展院内首例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以来,依托山东省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不断与时俱进,深入探讨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疑点、难点,打造创新诊治思维模式,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让肺动脉高压患者得到早期专业的全程管理及规范化诊疗服务。同时呼吁全社会加强对这种疾病的关注,提高知晓率,尤其是医务人员,要有识别意识,尽早确诊,及早治疗。希望通过不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凝心聚力,携手共进,使医院“肺动脉高压”综合诊治能力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