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市中心医院东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成功开展房颤脉冲电场消融(PFA)新技术 | |||
|
|||
|
|||
近日,市中心医院东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心律失常团队主治医师刘瑞雪、主任助理代淑红在科主任尹波带领下,在麻醉手术科通力协作下成功为一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实施全国首批房颤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手术,填补淄博市技术空白。 案例分享 60岁的王先生(化名)近半年因“反复心慌不适”被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曾外院住院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心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了解到市中心医院可针对房颤行手术治疗后,在家人支持下,王先生到市中心医院东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寻求帮助。科室心律失常团队,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析讨论,术前的评估、MDT多学科讨论和反复模拟手术过程,优化细节,最大限度避免手术风险。 手术全程在二维影像指导下采用全麻的方式进行,单支肺静脉分别进行网篮形四次消融加花瓣形四次消融,每两次消融间旋转导管的方式,以获得足够的消融剂量与不同向量的电场,充分消融场域内的心肌细胞。 每支肺静脉8次放电,每次仅需2.5秒,总共放电32次。手术时间缩短至1-1.5个小时,手术时间的缩短大大降低了手术操作复杂程度及风险。 消融过程中患者肺静脉电位即刻消失,术后行肺静脉阻滞验证,确认双侧肺静脉实现双向阻滞。患者术中肺静脉电位消失,手术取得完美成功。 技术解读 刘瑞雪介绍,目前房颤最常用手术方式为射频消融术,其手术时间长,导管贴靠要求高,需要逐点消融环肺静脉,如有漏点可再次形成触发灶,导致房颤复发。而PFA手术,消融速度极快,肺静脉隔离率高(1年手术成功率为87.4%),且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有望成为房颤导管消融的主流市场。 代淑红表示,PFA手术临床治疗优势还体现在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低。由于脉冲损伤具有组织特异性,能选择性地消融目标心肌细胞,避免对周围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的“误伤”,从而实现“选择性”消融。如:食道损伤、膈神经损伤、冠脉损伤、肺静脉狭窄等发生率几乎为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或可避免心房食管瘘这一房颤射频消融致死并发症的发生。 尹波强调,该手术在市中心医院的成功开展,标志着PFA手术正式应用于我市房颤导管治疗领域。新技术PFA提供了一种更安全高效的技术手段,是医院心脏血管内科开展三维射频消融、房颤一站式、Marshall+房颤消融等系列技术后又一重大突破,将为更多的房颤患者带来“心”的福音。 脉冲电场消融(PFA) 不同于传统的基于热能的消融技术,脉冲电场消融(PFA)是基于不可逆电穿孔(IRE)原理的非热能消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超快高强度电脉冲产生的稳定电场使细胞膜上形成不可逆的纳米级孔隙,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由于不同细胞达到不可逆电穿孔的阈值不同,所以脉冲电场对组织的选择具有特异性,可降低周围组织损伤风险。同时,放电时间短和导管贴靠要求低带来的操作简便性等优点,让PFA技术能够弥补现有房颤消融治疗的不足。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