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里的「口苦」是种什么病? | |||
|
|||
|
|||
生活中,一些人常在起床后感到「口苦」,并因此怀疑自己可能生病了。 为什么嘴里会出现泛苦的现象?口苦和哪些疾病有关? 中医眼中的“口苦”指什么? 从中医角度讲,口苦是指未用苦味的食物或药物,而出现口中泛苦(晨起尤其严重)。 《素问·奇病论》中有专门论述:“口苦者,病名为何?病名曰胆瘅(读音为dān,中医指热症或湿热症)……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滥而口为之苦”。 首次提出口苦的病因是胆气虚、肝化热,“胆泄上逆”是口苦形成的主要病机。 临床常见的口苦主要表现为一过性口苦(以晨起多见)或持续性口苦,口苦常常合并: 口干、口舌糜烂; 口臭、大便干燥; 善太息(爱叹气)、目眩、腹满; 口渴、气喘、发热; 眩晕目赤、烦躁易怒; 面目干黑、目视不明等。 口苦与肝火、情绪都相关 从诱发机制上来说,口苦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 与脏腑“肝”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有疏通气机、畅达全身、促进精血津液运行输布、脾胃之气升降、胆汁分泌排泄及舒畅情志情绪的作用。 如果肝火旺,就会导致这一系列功能受到影响,进而诱发口苦症状。除此以外,口苦还与胃火盛、肝气郁有关。 与情绪相关 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大,个人情绪越来越容易失控,导致口苦的发病人群呈现情志为病的特点。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胆汁上溢而出现口苦。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苦和心火相关。苦为心之味,也就是说,当人心神抑郁、焦虑烦躁时,容易出现口苦,并常伴有面红耳赤、头痛、目赤、失眠、小便色黄等表现。 4种病可能表现为口苦 口苦不一定是生病,但晨起口苦表示可能有慢性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是疾病的预警信号。 比如不仅有口苦,同时还有腹痛、恶心,甚至呕吐或厌食,或者近期体重有明显下降情况时,应到医院检查。 如果既往体检合格,自我感觉状况良好,仅仅只有口苦,绝大多数人经过调节饮食、调整作息,是可以把口苦的症状调整过来的。 此外,口苦还是以下疾病的特征: 1.肝胆疾病 胆汁酸是人体重要的苦味物质,正常情况下循行于肠肝,外周血中含量极微; 肝胆疾病时,胆汁酸大量溢出,造成口腔唾液胆汁酸含量升高,引起口苦; 如有乙肝、肝硬化等基础病引起的肝损害,胆囊的慢性炎症导致胆汁反流等。 2.消化系统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胆汁反流,可诱发口苦,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可缓解口苦症状。 肠胃功能呆滞,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口苦。 3.口腔局部疾病 牙龈炎、牙龈出血等是引起口苦的常见原因。 4.神经官能症及不明原因 工作生活压力大、过度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睡眠休息不足、缺乏运动、打呼噜、张口睡觉等人群也易出现口苦。 这样做赶走口中的苦味 根据导致口苦的不同原因,建议按照以下方式调节: 调节心情 如果仅仅是口苦,从中医角度说,大部分是因为情志失调引起的。改善这个问题,首先要自我调节,调畅情志。 建议大家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学会接受自己的一切、放下执念、和朋友分享与倾诉、处理负面情绪。 多喝水 中医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分清泌浊的功效,使水液进入膀胱,所以清心火的有效方式是使心火随着小便排出体外。 可适当多饮水多排尿;饮食上选择食用莲子、百合、赤小豆,也可用莲子心、栀子泡水代茶饮。 改善饮食 口苦并不能简单地完全对应心火。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指出口苦不都因为心火造成,还可能和其他脏腑相关。 比如胃火,生活中可适当吃些清胃火的食物,如绿豆、银耳、西瓜、苦瓜、黄瓜等。 口苦还可能由肝胆气机失常引起。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清淡饮食、畅达情志,保证充足休息,可适当配合饮用玫瑰花茶、绿茶,服薏仁粥或粳米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