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政事公众号:实施“万名医护进乡村”!山东出台“13条”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 | |||
|
|||
|
|||
确定“四提”工作目标、每年下沉医护人员不少于1万名、今年改造提升1万个村卫生室……这是记者在3月27日召开的全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事关农村群众生命健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建设健康山东的重要行动。近年来,山东持续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覆盖全面的服务网络。目前,全省有乡镇卫生院1525家;村卫生室5.24万所,其中中心村卫生室3879所,在人口较少的自然村设置村卫生室服务点3344个,“15分钟健康服务圈”夯实织密。 会上,我省动员部署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行动计划确定了“四提”的工作目标,分别是机构建设提档升级、队伍建设提能扩量、资源下沉提效赋能、管理提标优化。围绕工作目标,明确了13条具体措施。 机构建设方面,我省提出强化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拓展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辐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一批中心村卫生室,大力推进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和乡村一体化管理。2026年年底前,建强1000家卫生院,改造5万家卫生室,按人口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率达到100%,实现人财物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比例达到80%。 队伍建设方面,全面加强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培训,强化基层人事编制等支撑保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适宜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重点开展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培训三年行动。 资源下沉方面,健全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落实县级党委政府主导责任,一县一策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大优质资源下沉力度,组织“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每年下沉人员不少于1万名。 管理提升方面,优化便民服务流程,建立医防融合就诊流程和健康积分机制,持续做好便民惠民服务,落实家庭医生服务“十公开”。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推广智能管理系统,推进精细管理。 同时,我省推出3个专项行动(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千家卫生院 万家卫生室”大提升行动方案明确,2024年改造提升1万个服务人口相对聚集的薄弱村卫生室,2026年底前实现全面提升;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三年培训行动方案明确,省级制定培训大纲,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线上培训全员参与、逐年提升,线下带教培训分批推进、三年实现全覆盖;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方案明确,按照“统筹布局、分区包片”原则,建立梯次帮扶机制,打通城市和县域资源下沉两个通道,三级医院到中心村卫生室设立名医基层工作站,县乡医院医师住村服务带教。 山东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制定全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实施新一轮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到2026年年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较大提升,让群众就近就便获得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目标措施 (一)机构建设提档升级 1.强化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扎实开展“千县工程”,实施县域专科能力提升计划,争取到2025年年底,县级医院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专科诊疗量占比达到65%以上,二级甲等及以上县(市)妇幼保健机构达到60%。2026年年底前,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 2.拓展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辐射能力。加快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发展,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眼底检查、颈动脉斑块检查等设备“应配尽配”。支持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或中心卫生院基础设施、急诊急救、临床专科、设备配备、住院床位等建设,服务能力达到二级医院标准。2026年年底前建成200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300家中医特色卫生院和500家特色专科卫生院。 3.全面推进村卫生室“五有三提升”。科学统筹村卫生室布局,支持改扩建业务用房,鼓励结合实际设置检查(检验)室、值班室等。2026年年底前,全省按人口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普遍实现“五有三提升”,达到有观察诊查床、有智慧随访设备、有康复理疗设备、有必要的检查设备、有卫生厕所和冷暖空调,实现服务能力提升、诊疗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提升。 4.高标准建设一批中心村卫生室。在实现“五有三提升”基础上,在服务人口2000人以上、非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集聚提升类和城郊融合类村庄,高标准建设中心村卫生室,房屋面积(含厕所)原则上不低于150平方米,鼓励配置血分析仪、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健康一体机等设备。 5.大力推进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强化政府办医主体责任落实,2025年年底前,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面实现房屋产权公有。力争2026年年底前,全省按人口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率达到100%。 6.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三个一批”,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2024年年底前以市为单位落实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运行补助政策,激励纳入一批;加快村卫生室公有产权房屋保障,引导推动一批;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医疗服务点或中心村卫生室,扩大覆盖一批。力争2026年年底前,实现人财物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比例达到80%以上。 (二)队伍建设提能扩量 7.全面加强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培训。开展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培训三年行动,提升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依托省内医学院校,试点推进在岗乡村医生学历层次提升,作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学历依据。到2025年,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达到50%以上。 8.强化基层人事编制等支撑保障。做好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与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的统筹,加快充实乡村医生队伍。优化调整本专科公费医学生招生比例,完善培养方式和激励制度,探索将医学生的就业选择由“入学前”调整到“毕业时”,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单位需求相匹配的双向选择模式,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公费医学生培养质量。执业(助理)医师在村卫生室执业期间,执业范围可直接加注全科医学专业。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适宜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支持有条件的村卫生室配备护士。 (三)资源下沉提效赋能 9.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落实县级党委政府主导责任,一县一策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5年年底前,全省90%以上的县(县级市,有条件的市辖区可参照)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县域医共体。 10.进一步加大优质资源下沉力度。组织“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完善梯次帮扶机制,打通城市和县域资源下沉两个通道,每年下沉人员不少于1万名。鼓励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离退休老专家开展送医下乡活动。 (四)管理提标优化 11.全面实施“6S”管理。聚焦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洁(Seiketsu)、规范(Standardize)、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等6个方面,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推广“6S”管理。 12.优化便民服务流程。突出功能定位,建立独具基层特点的医防融合就诊流程和健康积分机制。将健康教育嵌入服务全过程,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做好门诊延时、周末预防接种等便民惠民服务,落实家庭医生服务“十公开”。 13.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乡镇卫生院至少明确1名经县级及以上培训合格的专兼职信息管理人员。推广智能管理系统,推进行政后勤、财务运行、绩效评估、健康管理、医护质量等精细管理。2025年年底,基本实现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法定报告信息自动生成,并按程序报告。 三、实施步骤 (一)合理确定建设任务(2024年3月底前)。全面摸清现况,按照优先扶弱补短原则,分年度确定建设任务。一年一起底,2024年3月底前、2025年和2026年2月底前,以市为单位明确年度建设机构和内容。 (二)稳步推进建设提升(2024年3月-2026年10月)。按照省级部署和年度任务,稳步推进,2024年重点攻坚,2025年加快建设,2026年扫尾收官。 (三)全面总结评估(2026年11月-12月)。对建设成效开展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分析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四、组织保障 (一)压实各级责任。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措施,逐级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抓好组织实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盘活用好现有资源,科学精准投入,避免重复建设或设施设备闲置浪费。 (二)强化经费保障。市县政府落实建设投入责任,在统筹现有资金、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行动所需资金。省财政结合项目实施情况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三)落实激励政策。各级政府进一步健全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完善村卫生室运行补助政策,分类确定乡村医生待遇水平,切实落实医务人员薪酬待遇。 (四)健全医保配套政策。按照相应诊疗服务有开展和收费依据、不增加群众就医经济负担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乡村两级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健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医疗服务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比例。 (五)加快工作进度。立足当前、统筹三年、谋划长远,科学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和时间节点,加快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依托现有信息平台,开展动态监测,加强督促指导,做好经验总结推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