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卫生健康动态>委属单位
淄博市中心医院:一例术后新发房颤的处理

发布日期:2025-02-26 09:17:21 浏览次数: 字体:[ ]

“外科手术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流传于医学界的俗语,道出了麻醉医生在手术中的关键作用。

麻醉的作用绝不逊色于手术本身,只有成功的麻醉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近日,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接诊了一位75岁的男性肺肿瘤患者,拟行胸腔镜下右肺上叶部分切除、右肺中叶部分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史10余年,生活自理。

术前,麻醉医生进行访视。经评估,患者心率85次/分,血压132/81毫米汞柱,ASA分级为3级,心功能2级,在与家属充分沟通手术风险及应急预案后,拟行全身麻醉,手术如期进行。

手术历时3小时,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就在大家感觉手术顺利完成时,患者突发房颤......

面对突发意外,医院麻醉团队立即按房颤常规应急预案,间断给予去氧肾上腺素等药物处理,并将患者转入麻醉监护室(PACU)进行密切监护。

术后新发房颤(POAF)不仅增加卒中风险、心力衰竭、死亡率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麻醉医生将这一棘手问题,迅速汇报副主任王青廷,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根据国内外最新指南,包括2023年中华医学会《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0 ESC/EACTS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19 AHA/ACC/HRS房颤管理指南等,同步启动详细的处理方案,并告知家属。

医院麻醉手术科应对肺部手术后房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麻醉医生立即行桡动脉置管连续监测血压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未见明显异常,排查了潜在的可逆诱因,如缺氧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随后,给予艾司洛尔和西地兰控制心率,静注胺碘酮尝试复律,效果不佳。患者心率波动在130-180次/分,血压维持在70-100/40-60毫米汞柱。

立即向科主任冯念海汇报病情后,再次制定应对方案:1.稳定患者血压同时请重症医学科会诊,必要时转重症治疗;2.控制心室率、稳定血压返回病房,请心血管内科会诊处理;3.麻醉手术科实施直流电复律,视情况再做处理。

房颤后卒中、心血管风险及抗凝药物应用所导致风险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患者及家属承担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骤增。

能不能迅速实施电复律?电复律导致室颤及窦性停搏风险及如何处理?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相关风险,在手术室内实施电复律。

复律后,患者心率在90-105次/分,血压即刻回升至120-130/60-70毫米汞柱,经密切监测,逐步停用血管活性药物。

患者神志清醒,无明显不适,安返病房。术后随访显示,生命体征平稳,未再发生房颤,并于术后第三天顺利出院。

病例思考

本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凸显了术后房颤早期处理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术后房颤的管理要点包括,评估血流动力学:及时排查并纠正电解质紊乱、缺氧、酸中毒等可逆诱因。控制心率和心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维持心率<110次/分,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药物控制无效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及时采用电复律。术中预防:维持血压稳定,控制心室率,合理补充容量,避免低血容量及容量过负荷。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危重疑难患者增多,围麻醉期风险显著增加。麻醉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在关键时刻平衡风险与获益,善于决策、勇于担当。正是这种担当,为患者术后平稳过渡、快速康复提供了保障,也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创造了可能。此类患者的成功处置案例,为新的时代麻醉医生在围术期医学中应该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提供了新的思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