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 | |||
|
|||
|
|||
3月20日,淄博市召开2025年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卫生健康暨中医药工作会、全省中医药服务管理和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24年中医药工作,交流工作经验,研究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郑元水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宋占帅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以夯实中医药发展基础为目标,着力构建覆盖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能力、优势专科建设、中西医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以来,全市拥有中医医疗机构412家,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3666人;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438.1万,应用中药饮片诊疗人次89.95万,应用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52.34万,以上数据逐年增加。2024年,市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分别获批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1个国家妇幼中医特色建设单位,4个县级中医医院获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这些工作反映了中医药服务资源供给更加充足,老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 会议强调: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强基层、基层强中医,紧扣改革发展主题主线,推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推动中医药事业谱新篇、开新局。树立敢为人先的发展理念。各区县、各单位要着力打造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康复医疗中心、中医优势专科等众多高端项目。树立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强化临床思维,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标准,健全以临床为导向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公立中医医院要持续深化“五个全科化”服务模式,让患者体验高质量中医药服务。树立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实施高层次人才筑峰计划,全方位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复制推广高新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群众信赖、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活力强劲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树立提升基层能力的鲜明导向。织牢建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和特色疗法推广培训,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县级中医医院要以“两专科一中心”建设为抓手,积极参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县域中医药“三中心”建设。树立协同发展的思维模式。完善中西医结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优势项目引领。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以及优势专科引领作用,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能力,打造中西医协同示范标杆。树立中医药健康发展的法治思维。强化中医药服务法治保障,加强中医药监督执法,扎实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法治建设。健全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水平,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树立全面普及中医药文化创新的理念。2025年,市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4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达到“四有”要求,3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国医堂建成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树立促进中医生活化融入群众的理念。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做强“淄博中药”品牌,发展健康消费。2025年,打造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1—2处,探索中医生活化的新路径,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培育建设一批“岐黄养生谷”“养生保健一条街”“药膳街区”等康养打卡地及省级医养健康产业领域特色产业集群。 会议要求:各区县、各有关单位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体系提质增效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各级重大项目建设,守好中医医疗质量安全、生产、稳定“三条”底线。深入实施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常态化开展“穿透式”检查、平安医院建设,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债务风险管控,防范欠薪风险,保障医务人员待遇。 会上,印发《国医堂基层中医药传统人才培养试点方案》。市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市级机关医院、淄川区、博山区、临淄区、桓台县、高新区8家单位依次进行了交流发言。市卫生健康委各有关科室负责同志;各委属(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同志、科室负责人;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主要负责同志、科室负责人;各区县卫生健康局主要负责同志、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