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克“掌心宝宝”获救记——桓台县妇幼保健院成功救治胎龄24周超早产儿 | |||
|
|||
|
|||
在恒温箱微弱蓝光的映照下,浩浩(化名)蜷缩成拳头大小,皮肤薄如蝉翼,血管清晰可见。这个比成人手掌还小的生命,在历经157天惊心动魄的救治后,终于脱离呼吸机,完成自主进食。 这场跨越生命禁区的救治战役,刷新了桓台县妇幼保健院超早产儿救治最小胎龄记录,见证了现代医学与生命韧性的双重奇迹。 生死闯关 每分钟都是战役 2024年初冬的深夜,桓台县妇幼保健院产科手术室的警报声划破宁静。胎龄24周6天、体重850克的浩浩提前降临人世,自主呼吸时有时无的微弱迹象,让接诊团队瞬间进入战斗状态。 在移动暖箱旁,医疗团队完成首轮生命支持。新生儿科主任耿艳芳回忆:“气管插管时,婴儿的气道只有麦秆粗细,稍有偏差就会造成致命损伤”。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浩浩的救治犹如在钢丝上起舞。由于肺部发育不成熟,医疗团队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高频振荡通气”组合疗法,动态监测血气分析,根据检测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当处于心力衰竭危机时,他们通过微量泵以0.1ml/h的精度调整强心及血管活性药物来改善心衰症状。经过72小时不眠不休守候,硬是将浩浩从死亡线上拉回。 科技+仁心 全力护航生命 救治过程中,桓台县妇幼保健院应用多项前沿技术:PICC置管技术将营养液精准输入细若发丝的静脉;长颈鹿暖箱的湿度波动需控制在±2%范围内;护理团队开启鸟巢式护理,让宝宝犹如回到了母亲的子宫内,降低了对陌生世界的恐惧。 浩浩刚生下来的皮肤犹如胶冻样,稍一碰就能破,护士在经常摩擦的皮肤处粘贴医用敷料,避免擦伤。由于早产儿免疫系统近乎“裸奔”,为避免感染,每次接触宝宝前都要佩戴手套做好手消毒,小心翼翼接触。同时,每2小时给浩浩翻身1次,防止压疮。此外,为刺激浩浩消化道成熟,护理团队一开始先用母乳擦拭口腔,让宝宝的消化道能接受母乳,然后从1ml母乳开始喂养,慢慢增加奶量。直到出生后17天停止全部静脉输注营养液,实现肠内喂养。 因为宝宝长时间无法拔除气管导管,医院还聘请省市专家实施纤支镜手术排除气管发育畸形;因合并视网膜病变,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开展双眼玻璃体药物注射术。 医患共情 谱写温暖篇章 这场救治不仅是医疗技术的突破,更谱写了医患共情的温暖篇章。 桓台县妇幼保健院特别开设“父母加油站”,让宝宝的爸爸走到暖箱旁,用沉浸式体验缓解焦虑。浩浩父亲含泪展示手机里珍藏的宝宝成长记录:“从克为单位的体重增长到第一次自主呼吸警报解除,这些珍贵的记录不仅见证了浩浩的成长奇迹,也是家庭希望的象征。” 因宝宝合并肺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为了防止拔管后出现肺不张,医护人员每30分给予更换体位,定时拍背吸痰。经过细心的呵护,避免了再次插管的风险。 目前,随着浩浩体重增至3430克,这场牵动全城的生命保卫战暂告段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