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卫生健康动态>委属单位
刷新记录!市中心医院西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胶囊马达”为百岁老人注入“心”活力

发布日期:2025-04-24 08:39:23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日,市中心医院西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在主任李波的带领下,科室起搏团队副主任医师王其磊、宋蓓蓓,主治医师程成将一枚形如胶囊、重约2克的无线起搏器通过穿刺孔植入百岁患者心脏,以确保心律稳定、泵血功能正常,在刷新手术患者年龄纪录的同时,标志着该院在起搏器植入领域达到了更高的专业水准。 

病史简介

2月21日清晨,刺耳的救护车声音打破淄博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宁静,徐老先生因为反复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紧急送至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显示患者心率只有20-30次/分。

徐老先生,年龄101岁,幼年长期生活在被日本人压榨的东北地区,后来逃出东北地区,参加抗战工作;在14年前曾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治疗,3年前因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治疗。由于患者年龄大,皮肤组织疏松,1月前导致起搏器磨损局部皮肤,形成窦道,并导致起搏器脱出于皮外。

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是少见而最难处理的起搏器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感染扩散,细菌会通过电极线进入心脏,从而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脓毒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同时徐老先生由于原有起搏器脱出体外,已无法正常工作,由于严重心动过缓,导致心脑供血严重障碍。

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以往常规的治疗手段是起搏器植入术。该术式需要在患者锁骨下方做切口,进行静脉穿刺。

但这种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超高龄患者必然存在血管变异、闭塞,手术时导管难以正常推进;二是起搏器植入术在局麻下进行,多数高龄患者的听力、视力均存在问题,术中配合度相对较差;三是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的老人,起搏器安装过程中,心脏受到刺激会诱发心跳骤停;再则,老人术后切口恢复比较困难,很容易发生感染;四是对于患者左侧形成感染,再次于对侧植入起搏器及导线后面临再次感染机率。

综合考虑徐老先生的年龄、血管情况及手术耐受情况,医生最终决定为其开展植入感染概率较低的无导线起搏器;同时起搏器植入后,保证心跳正常工作后,对于感染起搏器切口部位予以清创,原有起搏器、电极导线及局部组织予以局部清除。

多学科协作植入“胶囊马达”

同步清除原有“祸端”

由于患者年龄较大,肺功能不佳,术前存在严重心动过缓,予以镇静治疗,可能进一步加重心动过缓,导致严重心脑供血障碍。对于超高龄患者,在无镇静状态下,同时完成无导线起搏器+原有起搏囊袋清除等治疗,其难度及风险不言而喻。

为最大程度保障手术效果和安全,王其磊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集结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麻醉手术科、超声医学科、创面修复、内科监护室等精英力量,共同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3月23日,徐老先生迎来手术日。王其磊带领起搏团队通过导管将这个迷你“心脏马达”输送至患者心脏的特定部位,并牢固固定在心肌上。检测起搏器参数一切正常,而由于该起搏器体积小、重量轻,徐老先生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无导线起搏器工作正常后,该团队进一步处理左侧起搏器囊袋感染,切开原起搏器囊袋,取出起搏器,将已经发生严重粘连的电极逐步安全分离,清除局部感染组织及外露电极等。整个过程由于徐老先生年龄较大,配合状况极差,术中该团队多名医师及导管室护士全程对徐老先生进行心理疏导、安慰,予以限制其肢体过度活动;整个手术过程如同在悬崖上走钢丝,虽步步惊心,但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精密的配合,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结束。

手术后的徐老先生即刻心跳正常,原有起搏器囊袋清创后伤口良好,一扫往日阴霾的他,终于恢复了久违的笑容,老人家对医护人员由衷称赞。

为心律失常患者

提供全新治疗选择

从“切口”到“小孔”,从“方盒”到“胶囊”,从20多克到2克……随着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也开启了心脏起搏治疗的新时代。

目前,科室一直紧跟心脏医学领域前沿,锚定“精准诊断,微创治疗”目标,努力让心脏疾病患者重获健康与希望。对于一些符合手术指征的特殊心律失常患者,比如高龄老人、糖尿病患者、严重消瘦患者、严重肺气肿患者,以及对美观有较高要求者等,无导线起搏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相信无导线起搏器将在心内科医疗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更多心律失常患者注入“心”活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