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提升生育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 | |||
|
|||
|
|||
4月22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提升生育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延安介绍,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和社会长远发展。山东始终将妇女儿童事业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推动妇幼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2024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4.09/10万、2.56‰和3.14‰,妇幼健康核心指标达到历史最优,处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下面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一、妇幼健康领域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省委、省政府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生育和儿童医疗服务水平的重点任务,部署开展多项妇幼健康重点民生实事,定期调度,稳步推进。省艾滋病防治委员会不断完善防控策略,努力推动在儿童群体中实现“零艾滋”目标。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资源配置等政策上重点向妇女儿童健康领域倾斜,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体系。积极贯彻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工作部署,计划年底前,推动所有公立精神专科医院设置精神(心理)门诊,全省70%的妇幼保健机构开设儿童心理卫生门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儿科及儿童保健服务全覆盖。开展早孕关爱行动,落实无痛分娩椎管内麻醉术、术后镇痛等医疗服务项目及治疗性辅助生殖项目医保支付政策。延长婚假、产假、陪产假等假期,部分市发放育儿补贴,减轻群众生育和养育负担。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实施初见成效,去年全省出生人口较2023年增长6.39%。省“十四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主要任务目标全部提前完成,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保障。 二、对影响妇幼健康的主要疾病集中攻坚 针对妇女儿童不同生命阶段健康问题,精准施策,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在妇女疾病防治方面,持续推进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2024年,“三病”母婴传播率均低于国家目标值,山东成为全国第二批消除母婴传播的省份。关口前移加速消除宫颈癌,至今共为全省19.06万新入学七年级女生实行HPV疫苗免费接种,筑起第一道防线。“两癌”筛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超90%,宫颈癌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儿童青少年健康领域,开展新生儿先心病筛查,扩大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覆盖范围,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8.42%。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拓展国家试点学校范围,开展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省级试点,预计年底初筛比例达应初筛人数的55%。同时,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牢牢把住婚前、孕前、孕期和新生儿四道关口,全省婚检率明显提高,孕前检查率、产前筛查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分别保持在95%以上,严重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 三、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积极适应新时代广大妇女儿童健康新需要,促进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水平全面提档升级,助力落实生育支持政策,逐步构建起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大中型综合医院和科研教学机构为支撑的服务体系,打造全链条服务模式。创建国家级儿童区域医疗中心1个、儿童早期发展基地3个。2024年,获批国家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14个。加强对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管理与评估,实现“基层早识别、市级强救治、省级重托底、信息快流通”。去年和今年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全省18家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和4家产前诊断机构建设,提升硬件与服务能力。 四、妇女儿童就医体验持续改善 在发改、教育、财政、医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出台一系列务实有效措施解决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不便利、不高效问题,全面推开生育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的看病就医体验。比如,在季节性疾病就诊高峰,弹性调整医生坐诊时间,优化服务流程,减少等候时间。重视孕产妇心理健康,孕期和产后常规开展抑郁症筛查,全面开展药物镇痛分娩。全省774家医疗机构实现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面实现门诊诊间结算和床旁入院,92.2%的三级公立医院开展“预住院”服务,大幅缩短了群众在正式住院期间等待检查和术前准备的时间。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全部开设中医科室,借助孕妇学校、家长学校等平台,大力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方法和不同生命阶段的健康知识,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显著增强,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妇幼健康关乎家庭幸福,生育友好彰显社会文明。省卫生健康委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持续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为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为健康山东建设和人口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央广网记者: 开展生育友好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是保障生育政策落地的重要举措。请问山东对这项工作是如何整体规划的? 张延安:今年,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制定印发《加快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工作措施》和《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工作措施》,通过强化部门协作、明确实施路径,分阶段稳步推进“两个友好”医院建设。 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方面:一是推进机制理念友好。将友好理念融入医疗、保健与管理各环节,合理配备医护人员保障母婴安全,组建危重症急救专家组,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及转诊通道,确保紧急情况妥善处理。二是推进空间环境友好。优化产科诊室布局,集中门诊、检查等环节,提供“一站式”服务。改善住院条件,以单人间、双人间为主,设置家化产房。三是推进诊疗流程友好。实施孕期至产后全程专属服务,重点关注孕产妇心理健康,将心理问题纳入常规保健与产后访视,早识别、早干预。四是推进全程服务友好。设立生育评估门诊,减少非必要手术操作。分娩时加强专业指导和情感支持,推广实施药物镇痛分娩,开展产后运动、体重管理、母乳喂养等保健服务。 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方面:一是改善就诊环境。引入“1米高度看医院”的儿童视角,打造舒适有趣、缓解紧张的环境。如设卡通候诊区、儿童专用采血窗口,配备母婴室等设施,强化安全防护。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将健康教育贯穿儿童保健及诊疗全程,集中医疗和保健资源,建立连续诊疗区域。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精准指导,推广新生儿早期保健与中医特色服务,到2027年底,让85%以上儿童享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三是提升诊疗能力。重点提升儿童急诊急救能力,畅通绿色通道,建立分级救治流程,急危重症优先救治。推动省市优质儿科专家下沉,每个县重点建设1家基层儿科特色卫生院。四是加强医校联动。卫生健康与教育部门加强协作,开展覆盖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的儿童保健,强化健康教育、咨询指导、疾病筛查和诊治。 总体来说,到2025年底、2027年底和2030年底,生育友好医院在助产医疗机构中的比例分别达20%、60%和100%;儿童友好医院,到2025年底,全省30%的三级和15%的二级医院建成,2027年提供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比例达到60%,2030年达到90%以上。同时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建设,省卫生健康委将定期公布进展,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群众受益。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注意到,山东将提高优生保障服务水平纳入了今年2月份发布的全省20项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方案中,能否介绍一下山东将如何开展此项工作? 葛玉桂:提高优生保障服务水平民生实事主要是推进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四种遗传代谢性疾病(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工作。产前筛查是通过检测孕妇静脉血,结合孕周、年龄、体重等指标,评估孕妇怀有常见染色体疾病胎儿的风险度。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是在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内,通过采集足跟血进行检测,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常见遗传代谢性疾病。开展两项筛查旨在实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 今年,省政府将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四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纳入民生实事,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积极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下一步,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优化全链式服务流程。将持续完善筛查流程,调整优化门诊和检验区域设置,提供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充分告知群众检查流程,提供便捷服务。检查结果可以通过各医院和各市新筛中心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解读,提出建议。通过全流程关怀,为大家提供安全、高效,有情感、有温度、有人文的筛查服务。 二是着力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对项目实施单位强化能力建设,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对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参加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掌握科学方法,确保筛查结果的准确性,让每一名孕妇、新生儿都能得到安全、可靠的筛查服务。 三是着力打造靶向性干预矩阵。阳性病例的及时干预是筛查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重点完善随访、追踪制度,打造专业的团队进行“筛管治康”一体化服务。对确诊患有遗传代谢病的孩子,通过特定的药物、饮食控制或其他治疗手段,可以显著改善其生命质量,减轻疾病对身体的伤害,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儿童一直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请问,在提高儿童群体健康水平,增加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面,山东地市级层面有什么经验做法? 黄颖:临沂市坚持“健康临沂 儿童优先”理念,积极推进“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落地落实,不断完善儿童全周期、全方位、优质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优化儿童健康服务体系,筑牢儿童保健网底 妇幼保健机构是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体系的核心。近年来,临沂市持续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共有各级妇幼保健机构13家,县级机构中,二甲以上占比达83.3%。启动了婴幼儿营养喂养咨询指导试点,儿童眼保健、新生儿先心病和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项目实现县区全覆盖,让更多的儿童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目前,全市新生儿先心病筛查率、听力筛查率均超过99%,完成54.95万名儿童孤独症筛查,儿童贫血率、生长迟缓率稳步下降。去年获评全省“出生缺陷救助成绩突出市”。 二、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提升儿科综合能力 全市设立21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市县之间、各机构和救治中心之间搭建了运转高效的急救转诊网络。全市共有省、市级儿科类临床重点专科、精品特色专科、保健特色专科33个。依托临沂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国家级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共有19名上海专家常驻、88名专家柔性驻点,引进新技术41项,成功救治先心病患儿1000余例,让老区儿童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诊疗。目前,全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科门诊、病房、儿童保健科、儿童康复科、中医科设置率均达到100%,儿童心理卫生门诊设置率达75%。 三、规范开展学生常见病监测干预,提升儿童健康水平 针对儿童近视、超重、龋齿和脊柱侧弯等常见病,通过实施专家进校园、学校卫生标准普及、中小学生健康月、重点人群关爱等6大行动,定期开展健康监测与干预。覆盖全市所有县区229所学校、31万人次。市县两级成立了16家小儿推拿近视防控基地和近视防控科普馆。通过早预防、早筛查、早干预,提高社会各界包括家庭对儿童常见病的重视,共同呵护孩子们的健康。 下一步,临沂市将紧紧围绕国家、省“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各项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在促进儿科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升辖区儿童群体保健能力两个方面协同发力,更好地满足儿童健康服务需求。 中宏网记者: 宫颈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请问,山东将如何做好加速消除宫颈癌工作? 葛玉桂:宫颈癌是位居全球女性新发癌症第4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对女性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加速消除宫颈癌战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署安排,山东自2023年开始实施加速消除宫颈癌计划,通过积极推进疫苗接种、早筛早诊早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在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山东继续将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纳入民生实事,确保适龄女孩宫颈癌防治知识知晓率、接种满意度均达90%以上,确保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0%以上。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明确可通过疫苗接种防控的肿瘤。国产二价HPV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HPV18这两种高危型病毒,它们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元凶,约70%-80%的宫颈癌都是由这两种病毒引起的。接种二价HPV疫苗后,免疫有效率可达90%以上,大大降低感染风险,进而减少宫颈癌的发病概率。去年山东启动为新入学七年级女生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项目,截至目前,累计为全省19.06万适龄女孩进行了免费接种。 今年,山东将从“防、筛、诊、教”4个层次在消除宫颈癌方面持续发力。第一层次是预防。持续开展HPV疫苗接种,不断优化接种流程,适当延长服务时间,让接种过程更加便捷高效。同时,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对接种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认真做好疫苗溯源工作,全力保障接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第二层次是筛查。强化“两癌”筛查服务,促进宫颈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山东以3年为一个周期,在县域内为35-64岁农村及城镇低保适龄妇女免费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平均每年筛查人数260万左右。今年,将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上门筛查服务,及时向每位筛查人员反馈检测结果,实时跟踪管理。第三个层次是诊疗。对筛查出的阳性病例进行全面随访,根据疾病特征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分类治疗方案。对于早期轻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手段,及时阻断病情发展;对于复杂病例,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治疗,确保患者能够得到科学、及时、有效的治疗。第四个层次是宣教。将深入推进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把健康教育全方位融入接种、筛查、诊疗等各个环节。在线上,将制作科普短视频,邀请权威专家开展直播,进行实时解答。在线下,组织专业人员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业,举办专题健康讲座。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宫颈癌防治的良好氛围,持续提升群众的健康意识。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在妇女儿童健康管理全周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职能。请问,县(区)级妇幼保健院是如何充分发挥作用的? 姚淑霞: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作为区级基层妇幼保健院,始终面向全区基层群众,聚焦妇产儿的安全与健康,努力构建全周期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聚焦孕程关怀,构建孕产期全链条舒心服务。积极贯彻落实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措施,在婚孕前阶段,创新推行“婚孕检一体化管理”,提供科学孕育指导;孕期实施“一站式检查”及主诊医师全程负责制,强化早孕关爱与个性化体重管理;分娩期全面开展无痛分娩、导乐陪伴及自由体位分娩,以舒适化医疗提升分娩体验;产后依托母婴康养中心,提供科学照护与康复支持,延伸服务至家庭健康管理。同时,聚焦母体医学、胎儿医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孕产期专病诊治特色服务体系。 二是聚焦成长守护,融入儿童友好特色服务理念。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耳聋基因检测、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持续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深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普惠性托育中心,建立了“健康副园长”机制,打造“大健康”共同体,满足幼儿健康需求。开展儿童生长发育、遗传代谢、口腔保健、眼耳鼻喉保健、“儿童肥胖减重”等特色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服务水平。建设“学习困难”专科门诊,开通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 三是聚焦女性健康,延长全周期妇女健康链条。优先健康美,成立产后康复中心、盆底康复中心,助力女性产后恢复;开设“两腺”、青春期、更年期特色保健门诊,保障女性生理健康。呵护外形美,成立医学美容中心,康美融合,满足女性医疗美容健康需求。关注心灵美,针对女性青春期、产后、更年期的心理变化,建成全区首家公立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将心理咨询干预融入女性全周期保健服务,形成“筛查-评估-干预-随访”全链条心理健康服务。 四是聚焦融合服务,打造基层妇幼健康发展新模式。通过构建全生态管理服务链条,实现了中西融合、身心融合、院校融合、医育融合、医社融合、文化融合的大健康模式。持续推进中医系统化管理,“中医+妇幼”融合发展,开设“遗尿门诊”等中医优势病种10余个,推广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实现了门诊病区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探索基层妇幼机构融入县域医共体建设路径,牵头成立东昌府区妇幼健康专科联盟,助力提升辖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凤凰网记者: 请问,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在优化生育政策、提升家庭健康素养、引领婚育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葛玉桂:省卫生健康委始终将强化生育支持政策供给、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和弘扬新型婚育文化作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聚焦政策供给、服务创新与文化引领,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精准施策。 第一方面,着重强化生育支持政策供给。推动新《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落地实施,将婚假由3天增加至15天,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的,再增加3天婚假;产假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再增加60天;设陪产假15天;3周岁以下婴幼儿父母各每年累计不少于10天育儿假,并且明确假期内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保持不变,从制度层面减轻家庭生育负担。 第二方面,持续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以健康山东建设为引领,组建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专业师资队伍,培训家庭健康指导员近3万人。推动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向日葵亲子小屋”建设提质扩面,将优生优育指导服务融入家庭全生命周期,全省建成449家优生优育指导中心、1225个“向日葵亲子小屋”,为249万人次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开展青春健康高校、“沟通之道”、“生命之舞”项目,每年覆盖青少年达89.9万人次,惠及家长62.5万人次。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好家风-健康行”宣传服务活动,引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树立新时代家庭观。 第三方面,大力弘扬新型婚育文化。以“倡导新型婚育文化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泉三娃话人口”短视频、婚育文化基地等创新载体,先后在全省多地举办了群众性宣传活动1.5万余场次,覆盖217万人。淄博市沂源县创新婚育家工作模式,打造沂源红婚育文化品牌。菏泽市推出“菏优生”、“菏健康”2档在线直播节目,通过情景演绎、典型宣讲等形式,将新时代婚恋观、家庭观融入群众生活场景,讲好新时代美好爱情、幸福婚姻、和谐家庭故事,新型婚育文化逐步深入人心。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探索多元化的生育支持方式,不断提升家庭健康指导服务能力,大力弘扬新型婚育文化,为人口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