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桓台县实施“优编强医” 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索引号: 11370300MB2863168B/2024-5483743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10-29 发布机构: 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桓台县实施“优编强医” 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发布日期:2024-10-29
  • 字号:
  • |
  • 打印

近年来,桓台县卫生健康局、桓台县委编办立足各自职能定位,聚焦基层医疗卫生短板,联合实施“优编强医”改革,从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服务品质、履职效能等四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机制,筑牢医疗健康“基础桩”

一是扎实推进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以3家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13家镇卫生院为枢纽,281家村卫生室为基础,推进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一体化,打造县级统筹、县镇联动、数字赋能、分级诊疗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桓台样本”。二是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在县卫生健康局挂牌成立县疾病预防控制局,整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大队职责,重新组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管理两大重要职能的整合,进一步优化理顺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推动县疾控机构从单纯预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转变。三是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县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卫生健康局挂县中医药管理局牌子,增设中医药发展科、中医药管理科两个内设机构,增加中医药科研、中医药人才培育、中西医结合等职责,在全县16家医疗机构全部建成国医堂,在6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设“扁鹊中医阁”,不断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充分调动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

优资源,织密医疗健康“保障网”

一是科学布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围绕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均衡布局,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先后投资28.3亿元建设2家县级公立医院新区、2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改造提升1家公立医院、281家村卫生室等,打造城区“10分钟精品医疗保障服务圈”和农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使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诊疗服务。二是保障需求,充实基层医疗卫生力量。优先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编制需求,结合县域内3家公立医院床位数、门诊数量等为公立医院核增人员控制总量950余名,有效解决了因编制不足对卫生系统人才引进的制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加大公开招聘力度,持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员配备。近年来,全县共引进医疗专家等各类人才177名,其中博士1人、研究生27人,成立4个泰山学者工作站。三是优化管理,助力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落实乡村医生纳入编制管理政策,创新乡村医生“县招镇管村用”管理模式,补足乡村医生队伍短板,有效破解乡医队伍老龄化、人才留不住等难题。开展全员培训,近年来,轮训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乡村医生2100余人次,为基层打造了一批专业化医疗团队。

提品质,打造医疗健康“软服务”

一是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为县中医院等2家县级公立医院和唐山镇卫生院、果里镇中心卫生院等7家乡镇卫生院增加“养老服务与培训”职责,创新构建基层卫生院和养老院“两院一体”医养模式,推动“两院”资源整合,为老人提供养老照护、医疗诊疗、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满足老年人全过程、多层面、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二是打造“医育结合”示范点。为县妇幼保健院等2家县属公立医院增加“承担托育服务与培训”职责,依托县妇幼保健院优势资源,投资1500万元,创新探索“医疗保健+教育促进”新型托育模式,建成全市首家“医育结合”婴幼儿养育照护示范指导中心,为0-3岁婴幼儿提供教育、养护、医疗等全方位服务,可提供托位200个。三是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依托智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统筹县域医疗资源,下沉县、镇医师组建95支“向阳花”家庭医生团队,常态化开展医疗康复、安宁疗护、孕期指导、儿童保健等服务,全县累计签约31.79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0%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激动力,提升医疗健康“新效能”

一是加强医疗领域监管考核。创新研发“机关事业单位职责履行量化评估系统”,将县卫生健康局及所属事业单位纳入评估,加强对卫健系统实时、动态、全链条数字化监管。将3家县级公立医院和13家镇卫生院纳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对履行职责、争先创优、服务社会满意度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干部选拔任用等依据。建立编办与巡察、审计等联动监管机制,重点核查单位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机构运行等情况,形成问题清单集中研判,督促责任部门限期整改,最大限度发挥监管合力。二是加大医院薪酬改革激励。出台《桓台县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创新医院收入制度,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通过设置不同岗位系数、制定关键指标及分值权重、绩效二次分配等措施,将收入分配向一线及有突出贡献人员倾斜。改革后,医院关键紧缺岗位人员较同等级一般岗工作水平最高差1.7倍,县内3家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提高至改革前的2.3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三是塑造医院美德信用新体系。推动医务人员信用管理和医德医风深度融合,制定《信用“进医院”实施方案》,明确医务人员守信失信指标,将医务人员信用高低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相挂钩,深入开展典型教育宣传,加强对优秀医务工作者、优秀科室等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表彰奖励,在医疗领域营造诚实信用、医德高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