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博市中心医院西院肿瘤科开展超声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TPICC置管术
索引号: 11370300MB2863168B/2024-5487284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11-18 发布机构: 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淄博市中心医院西院肿瘤科开展超声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TPICC置管术

发布日期:2024-11-18
  • 字号:
  • |
  • 打印

61岁的李阿姨是一位胃癌患者,既往有脑梗史,左右手的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均无法满足治疗需要。

为顺利进行下一步治疗,护士考虑为其置入一根PICC导管,患者右侧肢体偏瘫活动受限,然而经评估后发现,患者双上肢首选的上臂贵要静脉和肱静脉最大直径不足1.5mm,而4F PICC导管直径为1.33mm,血管与导管直径比远远大于INS指南要求的45%,常规PICC远不能满足该患者置管需求。面对患者需建立一条静脉通路的迫切需求,西院肿瘤内科护士长张恒与PICC专科护士张静再次进行全面评估,并与主管医生及患者沟通后,决定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TPICC置管术。

腋静脉由肱静脉延续而成,在第一肋外侧缘接续为锁骨下静脉,以胸小肌上下缘为界,分为三段,最佳穿刺部位一般为第三段,即胸小肌上缘至第一肋外侧缘这一段,第三段腋静脉解剖相对固定,没有胸小肌覆盖,只有相对菲薄的胸大肌,且在第一肋腋动脉和腋静脉被前斜角肌隔开,两者距离相对较远。穿刺前选择超声定位,既可以明确腋静脉与腋动脉的解剖位置,避免穿刺误入动脉,又可以指导穿刺的进针路径 。

置入预测量长度15cm后,通过术中心电定位技术将导管末端连接无线定位仪,获取腔内心电图。根据P波波幅调整导管尖端位置,将导管尖端留置在上腔静脉中下1/3处,避免术后多次调整导管长度。而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的应用,通过建立一个皮下隧道,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使PICC导管出口避开潮湿、多汗和维护不便的部位,避开有破损、癫痕的皮肤,从而大大降低导管感染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导管脱出率,避免患者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大大提高患者带管的舒适度及安全性。

经过一天的随访,患者PICC导管输液情况良好,穿刺点未见渗血,未出现红肿或其他异常。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经胸壁段腋静脉TPICC置管术有效降低了导管脱出和感染的风险,同时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这一技术的应用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标志着科室PICC置管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