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市属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的提案办理答复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1303109
建议人: 刘志强
主办单位: 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答复时间: 2024-07-09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第1303109号提案的答复

 

刘志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市属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关于建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方案(2022-2024年)》工作要求,立足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实际,积极链接高端医疗资源,不断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着力补齐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短板,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学科建设氛围日益浓厚。

一、健全完善制度,优化总体布局

结合我市卫生健康系统学科发展实际,对照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借鉴浙江、青岛等学科建设的有关经验,制定出台了《淄博市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淄卫办字〔2024〕29号)。一方面,对我市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进行了层级划分,从高峰学科、品牌学科、共建学科三个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全市学科建设梯次。其中:高峰学科主要对标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强化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培育孵化;品牌学科以市内具有相对优势专业为重点,强化学科建设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共建学科主要强化市内优势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着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在重点学科建设要素体系上进行了进一步理顺,在持续关注学科带头人、科研创新能力、技术先进性等的基础上,强化了对学科亚专业发展、核心团队成员作用发挥、教学能力等的要求,同时,参照省卫生健康委有关做法,鼓励重点学科建设依托单位多渠道、多形式筹措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建立学科发展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保障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必要投入。

二、强化资源引进,加速人才培养

立足区域医疗高地建设,持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在学科共建、技术培训、远程诊疗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等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名医专家(团队)工作室121个。同时,结合学科发展重点,注重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传帮带”作用,完善专家带教工作机制,认真遴选专业技术骨干,积极参与引进专家住院查房、门诊手术,在实践中学习名医专家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先进医疗技术,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实现由名医专家“输血”到本土人才“造血”转变提升。

三、加快平台建设,提升科研能力

积极加强科研创新硬件投入,建成投用淄博市中心医院综合科研楼,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形态学实验室、分子克隆实验室和干细胞临床研究及应用中心等五大部分,将生物样本库、实验室、科研管理、成果转化集于一体,进一步扩大了科研综合潜力与发展空间,为下一步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争取打下了良好基础。淄博市中心医院、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与山东大学签订《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研协作中心共建协议》,2家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应用平台于今年顺利验收授牌,正式成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应用联盟协作中心。目前,两家医院已就心血管、急危重症、肺癌、新生儿、妊娠、女性恶性肿瘤等重点疾病完成领域库和专病随访队列搭建,部分研究方向已与山东大学建立联合科研小组,相关学术合作稳步推进。

下一步,我委将以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为导向,按照《淄博市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我市各层级医药卫生重点学科遴选管理和培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各层级重点学科具体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健全完善学科建设梯次。同时,积极引进嫁接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选树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强化学科建设定期督导,积极打造“科有特色、人有专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学科群。

 

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7月9日

(联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联系人:曲艳,联系电话:18553389257)

(此件公开发布)

对于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的意见建议: “高质量”发展,要求公立医院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持续发展,提升医院床位、改进硬件设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临床学科和科室作为支撑,才能真正实现提质扩容。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学科激励机制。出台政府对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的资金保障激励政策,参照杭州市、青岛市等先进地区做法,分层次给予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资金扶持保障,激发各医院参与学科建设的工作热情。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以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医疗质量、学术水平等为重点,督促引导各市属公立医院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医院学科发展优先次序。将学科建设纳入对公立医院考核,完善学科建设定期评估激励机制,在学科建设周期内,根据学科基本情况多维度综合评价学科建设进程,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强化正向激励保障,激发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主动性,推动重点学科的发展。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构建点面结合发展格局。卫生健康系统学科门类众多,不能要求所有医院、所有学科门类齐头并进,要坚持“突出重点、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开放融合”的原则,聚焦区域医疗高地建设,完善学科规划布局,着重从全市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领域已具备较好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学科中选拔,持续加强对肿瘤、心血管病、儿科、精神科等发病率相对较高及与群众关系紧密的学科建设力度。集中三级公立医院优质资源,举全市之力,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扩大省级重点学科数量,形成重点学科带动,一般学科共同发展的趋势。 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强化学科智力支撑。学科建设的基础在学术水平,核心在人才队伍,关键在学科带头人。要用足用好“人才金政50条”有关政策,以培养“本土”人才为重点,探索设立“青年人才孵化站”,为青年学科骨干制定专门成长计划,强化重点学科临床、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一体推进,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过硬临床技能和较强科学研究、创新潜能的青年人才队伍,实现人才队伍质的提升。对部分确需发展的重点学科,探索通过“猎头”或借鉴科技部门“揭榜挂帅”工作经验,全职引进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加快学科建设人才积累进程,集中力量突破学科建设瓶颈。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力实施柔性引进高端人才,通过兼职、聘任、项目引才、技术合作等手段,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医院名医专家(团队)来我市建立工作室,定期进行坐诊、讲学和带教,提升临床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是加紧科研平台建设,提升成果转化能力。精准对接山东省卫生健康“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加强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挖掘科研资源,补齐我市卫生健康系统临床科研基础薄弱的短板弱项。持续推进“科研门诊”建设项目,强化对学科骨干科研方法辅导和科研思维养成,提升学科建设科研管理水平。依托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探索“大数据+科研”机制,开展数据标准化和数据治理,加强与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创联盟平台协作,积极开展专病队列研究和健康数据科研应用,助力学科建设。